查看原文
其他

师者风范| 张庚:栉风沐雨,深耕数建沃土

新闻中心 广东科技学院 2020-09-07

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为己任,公共基础部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张庚老师为这些成绩的取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从广东省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传来好消息,2017年广东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院再一次取得突破性收获:26个参赛组,共获得23个奖项。其中,2项广东省一等奖(其中一项已获国家级二等奖),6项广东省二等奖,11项广东省三等奖,4项广东省优胜奖。获奖率达88.5%,获奖总数在广东省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中居第一位。

而在2016年,我院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国家二等奖2项,广东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优胜奖10项的成绩,获奖率高达70%。2016年,学院是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国家奖的东莞唯一高校、广东省获得国家奖的唯一民办本科院校(不含独立学院)。

——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为己任,公共基础部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张庚老师为这些成绩的取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临“危”受命,筹备数学建模比赛


张庚,湖南岳阳人,讲师。2012年毕业于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8月至今,先后任广东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教师、数学类课程骨干教师。2010年以来,张庚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一类拟周期结构压电问题的双尺度分析》等12篇科研论文。2013年12月,获广东科技学院教师说课比赛(本科组)一等奖,2013-2016年,连获学院年度“优秀教师”。

张庚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数学成绩一直优秀。完成本科的学习之后,张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广东省内数学研究重镇——广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他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在《复合材料学报》、《压电与声光》、《广州大学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上。

20世纪50年代,应用数学渗透到了各个科研领域,用符号、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且简洁刻画的数学模型的地位日益凸显。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叫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碎纸片问题中的图像识别及神经网络、小区开放问题中的车流模拟仿真、出租车资源配置中的运筹调度等,无不涵盖在内。

数学模型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既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有深入细微的观察和分析,又需要人们灵活巧妙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或许名字比较平庸,数学建模不像“大数据”概念那么火,但它却是大数据研究的本源,也是著名的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其他棋手的算法支撑。

在我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国际数模竞赛至今也仅32年),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之一,其成绩长期被视为评判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张庚的导师冯永平是知名的数学建模专家,也是广州大学数学建模的负责人。还在张庚读本科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数学建模。读研期间,他连续参赛,并获得了2010年全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2012年张庚来广科的时候,全国的数学建模比赛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当时,我院刚刚完成“升本”, 各项工作都制定了完备的发展规划,蓄势待发。包括数学建模在内的全国大中型比赛,是重点规划对象。由于张庚有过参赛经历,对数学建模熟悉,领导便让他筹备我院的数学建模比赛,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安排。

起初,张庚与一位老师合作处理有关数学建模的事情,一年之后,他独自负责数学建模事宜,并实际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此后,在张庚的带领下,我院在数学建模方面一路猛进,取得了漂亮的成绩,参赛队伍也从2013年初次参赛的9人壮大到现在近百人。

2

尽职尽责,成绩“水到渠成”


数学建模团队成立之初,条件颇为艰苦——“没有固定机房,需要老师自己找别的系借机房,一开始时候甚至要自己拉网线到办公室,连培训都是在老师办公室开展”张庚说,“但是当时学院其他参赛团队和组织也并不比我们好多少,毕竟我们刚刚起步。饶是如此,学院也想办法在多方面给我提供便利和帮助,对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学院还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减免报名费,照顾困难家庭等。指导老师团队、培训老师团队合作的很愉快,也给了我很多帮助……”

参照自身的比赛和学习经历,借鉴其他学校的参赛经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院本身的实际,张庚多方考量,制定出了具有我院特点的详细的数学建模发展和培训计划,还针对性地对学院第一批参赛学生制定了精细的培养方案。为提高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张庚不但组织了学院多名教授不定期在校内开展相关讲座培训,还利用自身的关系,多次邀请校外数学建模名师来学院给学生们开讲座,介绍数学建模方面的经验和前沿课题。

实事求是地讲,与早早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其他院校——尤其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我院在“软件”方面是存在一定“劣势”的。最大的问题是,寒暑假没办法把学生留下来进行培训。例如,数学建模比赛硕果累累的暨南大学,寒暑假可以把学生留下来40天,每天培训9小时。暨大还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可以开发出专门的培训系统让学生模拟演练,经过演练的学生可无需指导直接参赛。相较之下,我院学生则显得不够独立。

“但咱们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即使非数学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参赛的积极性、态度、责任心都很好。有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确实不好,但是综合能力强。”张庚说有件事他一直难以忘怀:2015年时,数学建模论文提交方式改成在线上传,上传过程复杂,网站又不够稳定,就瘫痪了。学生们不停地尝试,不停地失败。后来,已远远超过了规定的上传时间,但学生们还是不弃不离,继续尝试。三天三夜,他们没一个人离开,更没一个人放弃,困了就搬个凳子在机房打个盹……

“此外,咱们的培训老师、指导老师平时课业繁重,但都很尽职的带学生,即使补贴不多,他们依然很积极,尽力的做好”,张庚又补充道,“2016年时,指导团队的老教授和学生一起坚持,一起吃饭堂,一起不眠不休,后来有些老教授甚至因饮食和作息不规律而入院,但都全程陪着学生坚持到最后。”

2014年,张庚参加“计算材料科学中的关联模型与算法”研讨会,2015、2016和2017年,连续三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粤、琼两赛区联合阅卷暨数学建模研讨会。在参加研讨会期间,张庚寻找一切机会与其他院校交流,了解成功的做法,汲取经验。此外,张庚还密切关注数学建模的前沿动态,分别撰写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浅谈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式探究》等多篇论文。

从教师到学生,数学建模团队上下一心,好成绩的取得自然“水到渠成”:2013到2017连续五年,仅张庚指导的学生就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广东省一等奖2项、广东省三等奖6项、广东省优胜奖6项……

竞赛中的崭露头角,让数学建模的名气大火,队伍不断扩大。2017年,为了精细化管理,张庚申请筹办了筹备工作团队,并将培训模式由之前的分班教学变为不同老师的轮流教学。“这样可以吸取每个老师的长处,开阔思路,提高培训质量,”张庚说,“数学建模除了实用性强之外,更是实行高数教学改革重要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在高数课堂学习到更多与实际相关的东西,因此在参赛选手的选拔方面,我们也将选拔方式也改为了自然淘汰,以让更多学生参加培训,增加数学建模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3

指导数学建模,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


指导数学建模只是张庚工作的一个小方面,作为年轻的教师,张庚在其他方面一刻也没停止进步的要求。

2014-2017年期间,张庚自著或与他人合著《带修正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股票短期预测》、《探讨共形映射的模偏差》、《浅析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课》等多篇论文。此外,张庚还参加了由陈剑军、段渊主持的《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学模型对股票的研究》、《基于偏最小二乘优化的非负矩阵分解及其应用》、《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类准周期结构压电问题的双尺度有限元算法分析》、《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等多个省级、校级重要科研项目……

2016年7月,张庚获得学院年度“优秀党员”称号;2014-2015、2016-2017、2017-2018年度分别获聘学院数学类(本科)Ⅱ类骨干教师;2017年06月获聘为广东科技学院青年教师培训讲师团主讲培训师……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来的。刚踏上讲台的张庚,教学技巧也是生涩的,教学框架也是欠严谨的。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后,张庚就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虚心学习。跟着“以老带新”陈剑军教授,他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严谨度(板书、内容把握、细节处理)有了质的认识,慢慢开始建设自己的教学体系,讲课也从之前的由内容讲内容,升华为对新知识自由而又有目的的拓展,讲课的连贯性、流畅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难能可贵的是,在向其他老师们请教的过程中,张庚并没有全盘否定自己,而是坚持用自己的理解掌控课堂氛围,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数学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听着听着就不懂了”,是常态。为改变这一状况,张庚想了很多“点子”:课前和同学们聊社会热点,活跃课堂的氛围;上课过程中,谈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聊几句篮球或时下热剧、突然提问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强制所有人起来活动一分钟……这些颇为“另类”的上课方式,迫使学生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紧随他的思考。2015级管理系的袁同学说:“张庚老师讲课不仅有趣,而且讲问题深入浅出,有很多小技巧都融入在推导中,即使数学不好的同学听他的课,也容易接受。”

每一年,张庚的“学生评教”成绩在整个部门都位居前列。

4

“学生的肯定,是教师前进的源动力”


参加工作的前两年,张庚每天就像打了“鸡血”,激情满满,一周上二十四节课,甚至一天上八节课都不觉得累,课余时间还要去打打篮球写写教案“释放”一下。按张庚的说法,那时是“教学状态高峰期”。2012年(张庚来校第一年),张庚参加教学技能比赛(说课、讲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拿到“安慰奖”,2014年则分别拿到教学技能比赛和说课比赛一等奖、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二等奖、讲课比赛的三等奖、“云空间”建设三等奖……

2015年下半年,张庚陷入了一段小小的“困惑”——感觉生活很无趣,整天都在重复,讲课讲到自己反感,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的正确性……同事们关心,老教授开导:“这是正常阶段,是适应期,尽量克服,过去了就好了……”

而此时,学生们却给了他“无限”的能量,让他一扫“阴霾”——上课的时候,张庚通常会讲些“过来人”的经验,教他们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很多学生在学校无所事事,现在不知道做什么,将来也没有一个积极的打算。让张庚没想到的是,他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个人奋斗、不甘平凡的青春、倔强的故事、人的无限可能,会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一些感触很深的学生们,还在课下动情地回应他,对他解决自己的“迷茫”一再感谢。除此之外,当张庚犹豫着是否再开考研选修课时,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表达了强烈愿望,甚至一些没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也抢着上他的课……

学生们的肯定和信任,让张庚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让他清醒,让他再度找到了意义,找回了“初心”。

“学生的肯定,是老师前进的源动力。”现在,张庚每每回忆起那段日子都无限感慨。

2012到2017,是张庚成长和收获的五年,就像他在某次演讲比赛中所的那样——在这年里,我磨砺了年,使得自己更为成熟和淡定。现在,我自信比以前成熟很多,比以前进步很多,我的思路也比以前更为宽阔,我的心态也更为平静。我的成长与收获与广科的发展正相关,非常感谢广科给我提供的空间和平台,我将继续努力,并以此为新的起点,争取达到新的高度。


往期精彩


毕业生看过来!22日的招聘会,所有岗位都在这里!

连胜五场,四场零封!广科男足挺进四强!

闭幕| 校运会,明年再见!

毕业照不这样拍,不准毕业!

听说广科人集体“脱单了”

毕业不流泪:向青春致谢!

文字 | 新闻中心 余美韵

图片 |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肖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